【80周年院庆专栏十二】医院故事|念亲恩,最难忘—写在妇孺医院建院八十周年,追忆婆婆张明慧、母亲张佩箴发表时间:2023-11-02 08:50 谢谢您与我们一起听那遥远的故事 念亲恩,最难忘 在很多时刻,语言是缀余 在赵志云人生漫漫长途中 婆婆明慧对她的爱 像是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 甘甜、纯净 滋润了她的岁岁年年 果城“幺姑”为爱而生 —写在市四医院建院八十周年 原顺庆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赵志云 世间耄耋须臾事,长风破浪会有时。值此市四医院(原妇孺医院)八十周年院庆之际,我深切怀念我的婆婆张明慧(民间尊称“张幺姑”)和母亲张佩箴(民间尊称“小张幺姑”)、父亲赵希琦。 小时候父母工作忙,我经常和婆婆睡一张床,听婆婆讲那遥远的故事…… 婆婆1902年12月14日出生于顺庆区小东街,幼年父母早亡由兄嫂抚养,进入福音女堂学习,1926考入广州夏葛医学院。1932毕业留校任助教。1936年到河南卫辉县慧民医院任外科医师,抗战爆发后转汉口协和医院任外科医师。 婆婆比我母亲大十四岁,与母亲的忘年交始于武汉协和医院工作的岁月。我的母亲张佩箴是一个孤儿,她出生在甘肃,被育婴院收留,长大后到武汉协和医院从事助产士工作。婆婆到汉口协和医院后,母亲给予婆婆工作、生活上大力支持,两人结下了忘年交情。1938年婆婆受聘于重庆仁济医院任妇产科主任、主刀医师,母亲随同前往。婆婆和母亲常冒着日本战机的扫射、轰炸,亲自抬伤病员入防空洞抢救。在此期间,两个流落他乡的异乡人更是工作上互相配合,生活上互相照顾,亲如一家。 1942年婆婆患脊髓炎回南充治病疗养,她对南充当时缺医少药有切肤之痛。在养病的同时萌发了利用自己医学专长开办诊所造福一方的想法,婆婆去信邀请我的母亲来南充共同开办诊所。1943年2月她们在吉庆巷开办起“张明慧诊所”。 1948年初,婆婆年近五旬,由于未婚没有子女,因此把我母亲认作干女儿,为将来诊所的发展壮大与传承,奠定血脉基础。婆婆劝我母亲结婚生子。几经找寻,看中了我的父亲赵希琦。父亲是军医,在抗日战争中被日寇飞机轰炸,头部受伤,先在重庆治疗,后辗转到南充疗养。在婆婆的撮合下,我的父亲赵希琦和母亲走到一起。婆婆诊所有母亲和父亲作为得力帮手,接诊病人与日俱增,他们除了生活开支外,把诊所的利润全都投入到医疗事业的发展上。1948年初,婆婆和父母倾其所有,婆婆的祖籍房产位于府街,约500余平米,在此基础上筹建修起约3000余平米的妇孺医院,并于1948年竣工。 1950年南充解放,为扩大医院规模,解决更多百姓缺医少药的困境,婆婆深明大义,在与父母商量后,毅然决然,不计得失,不为一己私利,将妇孺医院与川北行署公私合营。 1951年我出生在妇孺医院,亲历了医院的发展与变化。文革前夕,婆婆和父母把妇孺医院管理得井井有条,不仅为来院就诊的患者精心治疗,医护人员还出诊到患者家中救治病人,视病人为亲人,妇孺医院“大、小张幺姑”的美誉传遍果城。 1972年建党节前夕,婆婆通宵达旦抢救一名重病患儿,劳累过度,突发脑溢血,溘然长逝。每当回忆起婆婆临终时的情景,我都潸然泪下。 八十年风雨兼程,八十年沧桑巨变,一栋栋高楼抜地而起,一棵棵大树直冲云霄。多少新生命从这里诞生,多少白医天使融入这片热土。八十年我们看到了妇孺医院为爱而来的不变与永恒,八十年我们感受到了妇孺医院的发展与开创。纵有千言万语也道不完我与先亲的血脉深情,纵有万语千言也述不尽我与妇孺医院的情谊,唯有秉承婆婆张明慧和父母的遗志,留一份执着,延续明天的光芒;留一份担当,坚守明天的幸福;留一份坦然,交换明天的从容。 祝妇孺医院明天更美好! |